越南大戰
不安的"安南"
" 安南 "這個現稱越南人民共和國的狹長國度,自古即為中國的蕃邦,從法皇拿破崙三世開始到 19世紀末,歐洲強權國家對中南半島法國對這一地區的控制權才算完全建立。胡志明( Ho Chi Minh )的掘起,對於越南的歷史發展影響甚鉅。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越南復國之士加上來自中國進行赤化的共產黨員對法國殖民抗爭活動持續不斷,直到德國攻佔歐洲大陸,法國淪陷,遠在亞洲印度支那的殖民主義者,即向當時的亞洲強勢---日本靠攏,接受日本佔領;因而使得抗法份子進而轉向中、英、美等同盟國求援繼續抗爭。大戰期間,以越南愛國領袖身份接受蔣介石( Chiang Kai Shek )政府政治庇護的胡志明,在 1945年日本投降後,率領著在 1941年中國境內組成的" 越南獨立同盟 "( 越盟 )及一批訓練精良的越軍,隨著準備赴越南北部受降中國軍隊迅速進入河內(Hanoi),取得抗法越南領袖的地位,隨即在該年 9月 2日建立了包括全越南在內的" 越南民主共和國 ",但此時並未公開其具有共產主義色彩的本質。
另一方面,在越南南部接受日軍投降的英軍,將原本遭囚禁的法軍釋放並予以武裝,很快的便又恢復了對越南南部的殖民統治,並於中國軍隊受降完畢撤離後重回北越,與胡志明政權談判數次無交集之下,於南越成立了以法國政府為後盾的越南政權與北越的胡志明政權對抗;從此開始,越盟正式與法國翻臉交火,退入鄉間,展出對法國的" 解放戰爭 ",此時其濃厚的共產色彩逐一浮現。這場法越戰爭前後延續了 8 年之久,雙方軍民延續了 8 年之久,雙方軍民死難共計約92,000人,最後法國因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無暇再支援亞洲殖民戰爭,終於 1954年 5月 8日向越盟低頭,並經國際大規模協調達成停火協議,遂於 1954年 7月21日於日內瓦簽署和平協定。此一協定將越南依北緯 17度剖分為南北兩部,並約定 2 年後的 1956 年舉行全越統一選舉,此時胡志明所領導的北越政權日益壯大,許多無法接受共黨統治的北越人民紛紛南移投靠由美國支持的吳廷琰( Ngo Dinh- Diem )政府," 全越普選 "已無法達到公平的結果,並得到在聯合國中地位最高的美國支持下拒絕合談及選舉,日漸形成南北兩極化的對立,越南的政權爭奪戰再次展開。
美國的介入
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相較於歐洲各國忙於戰後重建,美國躍升國際舞台成為世界強;韓戰後,共產主義赤化世界的野心逐漸擴大。越戰初期,美國僅向其所支持的吳廷琰政權提供武器及顧問,協助對抗共黨暴動,但在中國及蘇聯共黨後盾下威脅日益增大之下,美國對越戰的投入也愈陷愈深。1964年北越正規軍( NVA )大舉南侵,次年2月南越岌岌可危,美國總統詹森( Lyndon Johnson )下令空軍轟炸北越,四星期後,3,500 美國海軍陸戰隊從" 大南 "( Da Nang )登陸,美國正式" 干預 "越南內戰,越戰的" 美國化 "便由此開始。
美國加入越戰至 1968 年達到顛峰,赴越美軍人數已達 500,000名,一般士兵平均年齡21歲,多數為全美各地徵兵處召集而來。截至1968年 12月 31日,美軍在越南的死亡人數已高達30,568 人,同時期北越的滲透活動比預期的還要活躍,加上美國國內反戰情緒高漲,在強大的政府壓力下,美國總統尼克森( Nixon )計劃開始撤出美軍地面部隊。1975年 4月 29日西貢淪陷。
越南年表 1945 ~ 1975
1945年
胡志明宣佈越南獨立,並成立"越盟"(Viet Minh);法國拒絕承認,並再次佔領"印度支那"為殖民地。
1953年 11月
法國陸軍攻打奠邊府(Dien Bien Phu)與越盟部隊激戰。
1954年03月
北越重鎮奠邊府為50,000名越盟士兵所圍,全軍盡沒。
5月07日 奠邊府淪陷。
7月20日 法國與越盟同意結束敵對狀態,並以北緯17度將越南劃分為南北兩區。北越由胡志明和越盟建立一具有共產色彩的政權,以河內為首都;法國部隊帶領著數千名反共產主義的人民,以吳廷琰為總統,建立一個反共產主義的---越南共和國( RVN )。
1959年
來至北方的滲透者以變成共產黨在南越最重要的支援。北越軍( NVA )和寮共聯手編組了一支特殊運輸部隊,並利用一條貫穿全越的叢林便道交織成一道密集的運輸網路,對於潛伏在南部的越共( Viet Cong )提供了最快速的資源補給,這具體的威脅已直接影響美國對越南的顧問、武器裝備及戰術策略方向。
1960年12月
河內政權在南越創立"國際解放陣線NLF(National Liberation Front)即越共,於游擊戰中發現約700人的美軍顧問團、南越政府軍( ARVN )及吳廷琰政府正積極從事動員徵兵。
1961年
甘迺迪( John F. Kennedy )就任美國總統,突然對南越擴充部隊及經濟援助以幫助平息日益擴大的暴動問題。當時越南約有16,000名美軍顧問。
1962年02月
美國三軍聯合參謀總部設立"美軍駐越軍援司令部"( MACV )。
1963年 11月01日 美國對吳廷琰政府推動武裝政變,吳廷琰與其兄身亡。
11月22日 甘迺迪遇刺,詹森( Lyndon Johnson )就任美國總統。
1964年08月02日 美國驅逐艦於公海之東京灣遭北越巡邏艇攻擊,美軍立即發動空襲北越沿岸,美國總統詹森更要求國會全面性通過所謂"東京灣決議案",並授權採取所有的必要措施,包括武力的運用,以保護美國部隊、顧問組織及幫助需要外援保衛其自由的東南亞共同防禦條約會員。
1965年 3月 2日 :美國展開對北越連續性轟炸行動。這項名為"霹靂轟炸"( RollingThunder )的空戰計劃共持續 3 年之久,落在越南土地上的炸彈,超過二次大戰期間落在歐洲大陸上的炸彈總數。
03月08日美國第一支地面作戰部隊---海軍第 9 陸戰團由南越的 Da Nang 登陸。
05月
為確保西貢周圍美軍基地安全, 美國總統詹森批准派遣第 173 空降旅前往越南,駐守西貢西北之Bien Hoa,此時美軍已在越南投入超過50,000人。
07月 28日 美國總統詹森宣佈展開對越軍援計劃,每月增派 17,000 名並逐月徵召35,000人入伍訓練,以達到年底175,000名的目標;並編制第 1 騎兵師( 空中機動 )其它如第 101 空降師、第 1 步兵師及數以百計的後勤單位開赴越南,此時美國已決定全面介入越南戰爭。
11月
北越軍第 66 團先遣部隊沿著德浪河( Drang )從柬埔寨邊境進入越南中央高地,美軍第 1 騎兵師出動大批直昇機中隊直接進入高地並與北越軍正面衝突,由於美軍第一次運用空中機動作戰相當成功,這項戰術也廣泛被運用往後的越南叢林;經過 35 天激戰,北越軍第 320、33、66 團共損失 15,00 多人,美軍陣亡 305 名,這場意義重大的德浪河谷保衛戰,不僅是戰術上的成功,更確保了美軍特種部隊在波萊梅( Plei Me )基地的安全,同時也是美軍第一次與北越軍隊正面衝擊,一場詭異血腥的纏鬥正式展開。
註 : 1965 年 7 月第 11 空中突擊師改名為第 1 ( 空中機動 )騎兵師。
11月08日 美軍第 173 空降旅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抵抗,一支精銳的越共部隊緊緊的包圍著美軍營區使得空中及火砲支援無法奏效。
1966年
美軍第25步兵師於年初抵達越南。主要負責西貢以西及西貢河沿岸的防線。其中兩個旅並同時支援介於西貢與敵軍基地間Tay Ninh省之安全。圍繞在高地四周的幾個主要城市─Pleiku、Kontum、Ban Me Thuot和Da Lat皆由美軍與南越部隊駐紮,少數穿越高地的公路倚賴美越聯合部隊防守並增派陸軍特種部隊與當地的原住民Montagnard對企圖橫越邊界的敵軍加以監視。
02月
北越部隊錯估位於A Shau山谷內的特種部隊營區,使得北越軍大量的儲備軍需並大規模的由高地向山麓下滲透。美軍在1966~1969年間於高地的多次衝突曾被後人廣為描述,但多為一些無用的掃蕩搜查行動,其主要的幾場戰役都是由北越部隊發動的。
第六組 陳政勳
" 安南 "這個現稱越南人民共和國的狹長國度,自古即為中國的蕃邦,從法皇拿破崙三世開始到 19世紀末,歐洲強權國家對中南半島法國對這一地區的控制權才算完全建立。胡志明( Ho Chi Minh )的掘起,對於越南的歷史發展影響甚鉅。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越南復國之士加上來自中國進行赤化的共產黨員對法國殖民抗爭活動持續不斷,直到德國攻佔歐洲大陸,法國淪陷,遠在亞洲印度支那的殖民主義者,即向當時的亞洲強勢---日本靠攏,接受日本佔領;因而使得抗法份子進而轉向中、英、美等同盟國求援繼續抗爭。大戰期間,以越南愛國領袖身份接受蔣介石( Chiang Kai Shek )政府政治庇護的胡志明,在 1945年日本投降後,率領著在 1941年中國境內組成的" 越南獨立同盟 "( 越盟 )及一批訓練精良的越軍,隨著準備赴越南北部受降中國軍隊迅速進入河內(Hanoi),取得抗法越南領袖的地位,隨即在該年 9月 2日建立了包括全越南在內的" 越南民主共和國 ",但此時並未公開其具有共產主義色彩的本質。
另一方面,在越南南部接受日軍投降的英軍,將原本遭囚禁的法軍釋放並予以武裝,很快的便又恢復了對越南南部的殖民統治,並於中國軍隊受降完畢撤離後重回北越,與胡志明政權談判數次無交集之下,於南越成立了以法國政府為後盾的越南政權與北越的胡志明政權對抗;從此開始,越盟正式與法國翻臉交火,退入鄉間,展出對法國的" 解放戰爭 ",此時其濃厚的共產色彩逐一浮現。這場法越戰爭前後延續了 8 年之久,雙方軍民延續了 8 年之久,雙方軍民死難共計約92,000人,最後法國因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無暇再支援亞洲殖民戰爭,終於 1954年 5月 8日向越盟低頭,並經國際大規模協調達成停火協議,遂於 1954年 7月21日於日內瓦簽署和平協定。此一協定將越南依北緯 17度剖分為南北兩部,並約定 2 年後的 1956 年舉行全越統一選舉,此時胡志明所領導的北越政權日益壯大,許多無法接受共黨統治的北越人民紛紛南移投靠由美國支持的吳廷琰( Ngo Dinh- Diem )政府," 全越普選 "已無法達到公平的結果,並得到在聯合國中地位最高的美國支持下拒絕合談及選舉,日漸形成南北兩極化的對立,越南的政權爭奪戰再次展開。
美國的介入
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相較於歐洲各國忙於戰後重建,美國躍升國際舞台成為世界強;韓戰後,共產主義赤化世界的野心逐漸擴大。越戰初期,美國僅向其所支持的吳廷琰政權提供武器及顧問,協助對抗共黨暴動,但在中國及蘇聯共黨後盾下威脅日益增大之下,美國對越戰的投入也愈陷愈深。1964年北越正規軍( NVA )大舉南侵,次年2月南越岌岌可危,美國總統詹森( Lyndon Johnson )下令空軍轟炸北越,四星期後,3,500 美國海軍陸戰隊從" 大南 "( Da Nang )登陸,美國正式" 干預 "越南內戰,越戰的" 美國化 "便由此開始。
美國加入越戰至 1968 年達到顛峰,赴越美軍人數已達 500,000名,一般士兵平均年齡21歲,多數為全美各地徵兵處召集而來。截至1968年 12月 31日,美軍在越南的死亡人數已高達30,568 人,同時期北越的滲透活動比預期的還要活躍,加上美國國內反戰情緒高漲,在強大的政府壓力下,美國總統尼克森( Nixon )計劃開始撤出美軍地面部隊。1975年 4月 29日西貢淪陷。
越南年表 1945 ~ 1975
1945年
胡志明宣佈越南獨立,並成立"越盟"(Viet Minh);法國拒絕承認,並再次佔領"印度支那"為殖民地。
1953年 11月
法國陸軍攻打奠邊府(Dien Bien Phu)與越盟部隊激戰。
1954年03月
北越重鎮奠邊府為50,000名越盟士兵所圍,全軍盡沒。
5月07日 奠邊府淪陷。
7月20日 法國與越盟同意結束敵對狀態,並以北緯17度將越南劃分為南北兩區。北越由胡志明和越盟建立一具有共產色彩的政權,以河內為首都;法國部隊帶領著數千名反共產主義的人民,以吳廷琰為總統,建立一個反共產主義的---越南共和國( RVN )。
1959年
來至北方的滲透者以變成共產黨在南越最重要的支援。北越軍( NVA )和寮共聯手編組了一支特殊運輸部隊,並利用一條貫穿全越的叢林便道交織成一道密集的運輸網路,對於潛伏在南部的越共( Viet Cong )提供了最快速的資源補給,這具體的威脅已直接影響美國對越南的顧問、武器裝備及戰術策略方向。
1960年12月
河內政權在南越創立"國際解放陣線NLF(National Liberation Front)即越共,於游擊戰中發現約700人的美軍顧問團、南越政府軍( ARVN )及吳廷琰政府正積極從事動員徵兵。
1961年
甘迺迪( John F. Kennedy )就任美國總統,突然對南越擴充部隊及經濟援助以幫助平息日益擴大的暴動問題。當時越南約有16,000名美軍顧問。
1962年02月
美國三軍聯合參謀總部設立"美軍駐越軍援司令部"( MACV )。
1963年 11月01日 美國對吳廷琰政府推動武裝政變,吳廷琰與其兄身亡。
11月22日 甘迺迪遇刺,詹森( Lyndon Johnson )就任美國總統。
1964年08月02日 美國驅逐艦於公海之東京灣遭北越巡邏艇攻擊,美軍立即發動空襲北越沿岸,美國總統詹森更要求國會全面性通過所謂"東京灣決議案",並授權採取所有的必要措施,包括武力的運用,以保護美國部隊、顧問組織及幫助需要外援保衛其自由的東南亞共同防禦條約會員。
1965年 3月 2日 :美國展開對北越連續性轟炸行動。這項名為"霹靂轟炸"( RollingThunder )的空戰計劃共持續 3 年之久,落在越南土地上的炸彈,超過二次大戰期間落在歐洲大陸上的炸彈總數。
03月08日美國第一支地面作戰部隊---海軍第 9 陸戰團由南越的 Da Nang 登陸。
05月
為確保西貢周圍美軍基地安全, 美國總統詹森批准派遣第 173 空降旅前往越南,駐守西貢西北之Bien Hoa,此時美軍已在越南投入超過50,000人。
07月 28日 美國總統詹森宣佈展開對越軍援計劃,每月增派 17,000 名並逐月徵召35,000人入伍訓練,以達到年底175,000名的目標;並編制第 1 騎兵師( 空中機動 )其它如第 101 空降師、第 1 步兵師及數以百計的後勤單位開赴越南,此時美國已決定全面介入越南戰爭。
11月
北越軍第 66 團先遣部隊沿著德浪河( Drang )從柬埔寨邊境進入越南中央高地,美軍第 1 騎兵師出動大批直昇機中隊直接進入高地並與北越軍正面衝突,由於美軍第一次運用空中機動作戰相當成功,這項戰術也廣泛被運用往後的越南叢林;經過 35 天激戰,北越軍第 320、33、66 團共損失 15,00 多人,美軍陣亡 305 名,這場意義重大的德浪河谷保衛戰,不僅是戰術上的成功,更確保了美軍特種部隊在波萊梅( Plei Me )基地的安全,同時也是美軍第一次與北越軍隊正面衝擊,一場詭異血腥的纏鬥正式展開。
註 : 1965 年 7 月第 11 空中突擊師改名為第 1 ( 空中機動 )騎兵師。
11月08日 美軍第 173 空降旅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抵抗,一支精銳的越共部隊緊緊的包圍著美軍營區使得空中及火砲支援無法奏效。
1966年
美軍第25步兵師於年初抵達越南。主要負責西貢以西及西貢河沿岸的防線。其中兩個旅並同時支援介於西貢與敵軍基地間Tay Ninh省之安全。圍繞在高地四周的幾個主要城市─Pleiku、Kontum、Ban Me Thuot和Da Lat皆由美軍與南越部隊駐紮,少數穿越高地的公路倚賴美越聯合部隊防守並增派陸軍特種部隊與當地的原住民Montagnard對企圖橫越邊界的敵軍加以監視。
02月
北越部隊錯估位於A Shau山谷內的特種部隊營區,使得北越軍大量的儲備軍需並大規模的由高地向山麓下滲透。美軍在1966~1969年間於高地的多次衝突曾被後人廣為描述,但多為一些無用的掃蕩搜查行動,其主要的幾場戰役都是由北越部隊發動的。
第六組 陳政勳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